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信息化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改革创新探析(2)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1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专业教材 教材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7]。高质量的社会工作应以高质量的教育和培训为基础,以培养出价值观念坚定明确、知识广博、服务方

(一)专业教材

教材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7]。高质量的社会工作应以高质量的教育和培训为基础,以培养出价值观念坚定明确、知识广博、服务方法丰富有效和文化敏感的专业人才为基础[3]。然而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材缺乏本土知识和经验,现有的大多数教材都是从英美教材混杂在一起翻译而来,不仅如此,这些舶来的教材往往是基于宗教情怀,缺乏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一流教材。所以,社会工作专业教材的时效性、适用性、专业性和本土性迫切需要。专业教材的信息化管理是新时期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8]。对于信息化社会工作专业教材的管理,通过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有效整合社工教材信息与资源,选用适合科学、规范、合理的高质量教材,不仅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而且赋予专业教师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高校的教材建设中。

(二)专业师资

师资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力量[7]。由于我国本土的社会工作专业的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还没有成为制度化,以及现有的社会工作专业师资大多数都是从国外进修几年或是国外博士毕业回国教学,导致熟识我国本土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水平教师严重缺乏[7]。不仅如此,我国现有的社会工作师资队伍来自不同的专业领域,而社会工作专业出身的师资仅为19.1%[9]。同时,社会工作专业特性和具体课程的特点都要求授课教师具备相当的社会工作实务经验,但是大多数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是学术型人才引进,而非实务工作者,在授课的过程中只能依据课本教材上案例和理论进行知识的传播而非实务能力的训练[1]。在线网络教育与信息素养课程的教学中以及社会工作专业的信息化建设中,需要社工专业师资信息化水平的提升。通过增加微课、慕课以及翻转课堂等多种信息化教学方式,课前、课中以及课后给予学生更多的互动交流以及专业学习支持,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与师生关系。

(三)专业理念

本着社会工作服务社会、尊重生命、尊重个体独特性的理念,从整体上来审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不仅要关注教材师资课程等实体性要素,也要关注支撑性要素,也就是专业教学理念。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实质是服务弱势群体、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促进人类福祉[2],所以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不仅需要了解发达国家和地区社会工作的发展,还需要完善的本土化社会工作实践模式,以培养更为优秀、更加符合社会现状和需求并得到社会认可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因此,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中,实务操作能力得到重视,学校会要求学生在学期间累计完成800小时的专业实习。并建立实习教学基地,实现产学结合,按社会需要培养学生。

(四 )社会工作专业培养方案

现今,社会工作专业在高校的培养方案通常是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备健全的人格、良好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素养、高尚的职业道德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掌握社会工作理论基础和相关知识,具备社会工作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能在民政、劳动、社会保障和卫生部门及工会、青年、妇女等社会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福利、社会服务与公益团体和机构,从事社会行政管理、社区发展与管理、社会工作服务、评估与研究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方案中包括了综合素养、知识与能力、思维创新、解决问题能力、工具运用、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国际化视野以及终身学习意识等毕业要求。部分高校针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通过开设通识教育类、专业教育类、实践教育类、创新拓展类课程模块,增加了信息教育类的专业课程如“现代信息技术概率”“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程序设计”“信息与社会工作”供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们选择,用以提升在社会工作专业领域的学生们解决问题以及工具运用的能力,并指导他们在复杂的社会工作服务问题中,合理选择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工具从容应对。

四 信息时代社会工作教学改革创新建议

虽然近年来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社会对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需求量大,但是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缺乏专业社工的价值观与能力[10],社会工作专业教学面临的更多的机遇与挑战[11]。本节从社会工作专业建设的培养、教材与教学手段、师资与教学评估改革出发,题材信息化社会工作专业教学的改革建议。

文章来源:《工业和信息化教育》 网址: http://www.gyhxxhjy.cn/qikandaodu/2021/0715/931.html

上一篇:互联网时代中职思想政治的创新教育路径分析
下一篇:科技成果评价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投稿 |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编辑部|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版面费 |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论文发表 |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